9月4日,第四屆中國(澳門)國際高品質消費博覽會暨橫琴世界灣區論壇的平行主題論壇——珠琴澳超級商業力論壇揭開帷幕,來自政界、學界、企業界、社團協會和媒體智庫的300余位嘉賓齊聚橫琴,探討全球視野下的商業力創新路徑,見證天沐琴臺、珠光國際大廈兩大地標級城市商業綜合體的首發亮相。
珠光集團黨委書記、董事長王宇聲稱,在旅商融合發展的新賽道上,珠光集團正在積極探索珠琴澳文旅資源的價值轉化路徑,重點把握三個方向:一是發揮好、用好合作區的政策優勢以及跨境金融機遇,打造商業創新的試驗田;二是集聚“商業+文化+科技”融合業態,促進本土IP與國際品牌體系的共生,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本土標識度的文旅融合的標桿性項目;三是通過數字賦能重塑消費場景,把“過境流量”轉化為“留量經濟”。
據悉,珠光集團是珠海市最早駐港澳“窗口企業”、唯一的珠澳雙總部國有企業,為推動珠澳經濟合作、支持服務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、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活動現場
空間落子,格局初現
本次首發的兩大城市商業綜合體,環繞澳門分布,如同雙翼,托起大灣區消費格局的新想象。
天沐琴臺毗鄰橫琴口岸,以“城市匯客廳、產業活力場、文旅新窗口、消費聚集地”為定位,集規劃展覽館、會議會展、辦公、酒店、商業及水上運動中心等多元業態于一體,賦予橫琴全新的商業及藝術特質。未來將致力打造成為合作區“四新”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范本以及展示“澳門平臺+國際資源+橫琴空間+成果共享”產業聯動發展新模式的重要平臺。
澳門尚譽國際有限公司運營總監鄧屹兵表示,將在天沐琴臺打造“琴歌酒賦”品牌。選擇落地于此,正是看中其優越的地理區位。南光國際會議展覽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晉陽表示,天沐琴臺配套設施完善,空間布局合理,具備承辦高端會展活動的良好條件。未來,計劃依托天沐琴臺,策劃舉辦澳門游艇展等品牌展會,并利用室外區域引入汽車主題展示等多元內容。同時,還將結合橫琴在低空經濟領域的政策優勢與區位資源,籌備相關主題論壇,推動珠澳兩地資源聯動,拓展“會展+消費”的融合場景。
天沐琴臺
珠光國際大廈地處拱北口岸核心位置,依托拱北口岸年均1.3億人次的龐大流量,以“服務澳門民生,促進珠澳融合”為使命,憑借年輕力定位與貼心服務,致力于成為港澳居民北上消費首站,打造全國口岸商業新標桿,詮釋“珠港澳年輕力中心”的獨特定位。項目憑借6層商業空間構建起垂直商業生態:匯聚日咖夜酒、美妝潮牌,打造青年游樂場,成為時尚社交中心,全方位滿足年輕消費需求。針對澳門居民、跨境務工者、游客及本地客群四類核心人群,提供多元業態引進、暖心服務配套、便捷消費場景及潮流打卡空間等定制化服務。
珠光國際大廈
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行委員會副主任李翀指出,橫琴“左右逢源”,既可對接澳門,輻射近億人次的龐大客流,又能快速融入大灣區廣闊市場,為企業提供前所未有的戰略縱深。“我們誠邀全球商業伙伴,在此投資興業、共創未來。”
價值錨定,留量可期
流量如潮,但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:如何讓匆匆過客駐足?如何讓路過,轉化為深度體驗?商業的根基,終歸是價值,而參與者們正以各自的方式,試圖找到答案。
珠海鮮水灣餐飲管理有限公司(鮮海一品)創始人梁生在珠海生活了十余年,對商業脈動有著敏銳的觀察。梁生做的是高端活海鮮自助火鍋生意,因看中珠海成熟的市場環境與完善的政府配套,他將首店落子于距拱北口岸僅300米的珠光國際大廈。地理位置無可替代,他相信,依托口岸的巨大人流,品牌有機會快速打開市場。
但他也清楚,人多,不等于生意就好。“我們主推活海鮮、進口冰鮮、云貴川山野食材,環境與服務也都按高標準構建。”梁生坦言,“但來口岸的人,很多是代購、游客或跨境通勤者,節奏快、時間緊、對價格敏感,未必是我們的核心客群。”對此,他的策略是:聚焦追求品質生活的中高端客群,強化食材溯源、環境體驗與服務價值,在“流量”之上,植入“留量”的基因。“消費形態正在轉型,餐飲也必須隨之進化。”梁生觀察到,小型餐飲的生存空間正被不斷擠壓,而具備差異化、高品質體驗的業態,正成為新的趨勢。“在餐飲業這樣高度競爭的行業,緊跟需求變化,把握時代節奏,是下注的前提。”
在同一棟樓宇,廣州景騰商業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邱玉鋒,也面對著同樣的課題。他的“景騰眼鏡”即將開啟品牌在珠海的首店,171平方米的空間,投資約300萬元,目標是打造當地最具規模的高端眼鏡門店。選擇拱北,他并非盲目追逐人流,而是洞察到了背后的結構性變化。”人們對眼鏡的需求不斷細分。“他分析說,“比如防藍光鏡片、夜間駕駛鏡,還有激光術后所需的太陽鏡、干眼護理產品。這些需求真實存在,且集中在重視健康、具備一定消費能力的人群中。”
他注意到,與國外偏重裝飾性不同,國內消費者更關注眼鏡的實用價值。同時,不同城市的生活習慣與視覺環境差異,也要求品牌因地制宜。為此,他決定珠海的店面以宋文化為設計基調,與蔡司鏡片深度合作打造視覺專家店,塑造獨特的品牌辨識度,跳出同質化競爭。“我們不追求所有人走進來,而是希望吸引關注視覺健康的人。”他說,“驗光師不是銷售,而是顧問,服務也不止于配鏡,更要延伸到眼鏡的護理與長期視覺管理。”
店鋪尚未開業,構想仍待市場驗證。但他們正嘗試一種新的邏輯:不再被動承接流量,而是主動構建價值錨點——以精準定位、專業服務與獨特體驗,吸引真正契合的消費者,讓他們愿意停留、記住,并再次歸來。“我們能做的,是把產品和服務做到位。”梁生說,“剩下的,交給時間。”邱玉鋒則相信:“商業正走向更細的顆粒度,體驗也愈發多元。我們能走多遠,取決于能否持續回應那些真實而具體的需求。”
在奔涌的流量場中,探索者們正試圖埋下“留量”的根系。未來如何,尚無答案。但思考本身,已是破局的開始。
文 | 記者 錢瑜
圖 | 受訪者供
責編:李澤宇
校對:桂晴
審簽:朱光宇
(本文刊于2025年9月4日《羊城晚報》旗下客戶端)